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“昆曲”走进校园通识课堂

发布者:吴诗荣发布时间:2023-12-01浏览次数:60

(通讯员 李京都)世界遗产作为古老民族生命的记忆和活态的文化基因库,代表着民族的文化传承,代表着民族智慧和民族精神。百戏之祖昆曲,是中国最古老的戏种之一,其台词典雅,曲调婉转,表演细腻。昆曲在2001年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之一。昆曲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,但由于文化内涵深厚,表演节奏缓慢,动作程式严谨,当代观众数量并不多,面临着较为严重的传承危机。

    “世界遗产在中国,是我校2019年起开设的一门读懂中国系列通识课。课程主持人为2277con太阳能集团旅游管理系邓爱民教授,授课团队成员都有丰富的旅游文化、文化产业管理教学经验。旅游管理专业2019年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,在数字文旅,乡村旅游,智能化服务管理等领域具有培养特色。在邓教授的主导下,本课开设以来,深受同学们的喜爱,两次被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报道,一次被2277con太阳能集团学通社报道。

演员:杨咏琪(统数学院)宋媛(法学院)向超华(信息工程学院)杨芷依(统数学院)赵文亮(哲学院),化妆师:吴语涵(2277con太阳能集团),摄影:陈哲锐(统数学院)王子超

    这次昆曲体验活动在王子超教师的班级展开,是该门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式之一,属于32节课之外展开的中国传统文化体验和传承实践。王子超老师自费购买了昆曲的专业服饰等行头,并为同学们提供了现场文化指导。自202311月中旬开始,师生们利用工作或学习之余的时间,每周末在我校南湖校区北门的中山亭、环湖湖上廊道、艺体中心等地进行昆曲经典曲目的表演和拍摄。一共有八个小组参与了活动,每个组由13人组成,成员们分任编剧、演员、导演、化妆师、造型师、动作指导、摄影师、剪辑师和安保。拍摄的剧本包括经典的《牡丹亭》、《西厢记》、《桃花扇》。同学们积极报名,各人都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。演员们来自工商管理、金融学、法学、统计学、计算机科学等很多专业,都没有任何戏曲表演的经历。但是在王老师的课堂讲解和启发下,在寝室仔细研究昆曲台本、模仿名家演员动作,在表演时也能像模像样、古典气息十足。至于导演、编剧、摄影师们,更是群策群力,通力合作,共同打造出了一出出昆曲大戏。

    王子超老师毕业于武汉大学,致力于进行旅游与文化的跨学科研究与教学。在以往的世界遗产在中国通识课上,王老师还带领大学生们开展了皮影戏朝鲜族民乐舞”“篆刻”“热贡艺术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。这门课程有别于传统的世界遗产课程,立足于在通识课中根植国家自信”“家国情怀,将世界遗产教育与非遗传承相结合,开创培育大学生爱国使命的精神家园。该课程案例设计生动,配以多文化角度的拓展与思辨,课堂和课后活动丰富多彩,教师与学生们均投入了极大的热情来理解、诠释世界遗产,每学期选课时深受大学生们欢迎。学生们课后纷纷表示,通过亲自体验“非遗”,深深感受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,未来将会更多地传承中国的非遗、向世界介绍中国的非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