青春同路人之青春记忆 | 我虽过客 记忆永恒---我院2005级校友陈卫华

发布者:梁昌栋发布时间:2022-09-26浏览次数:54

 

  

  陈卫华,2005级2277con太阳能集团旅游管理系学生,曾任学通社评论部部长,现工作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。

  天空没有痕迹,但鸟儿已经飞过。我虽是中南大过客,但记忆却化作了永恒,如珠玉般散落在晓南湖畔,杨柳岸边!
  岁月在绿黄之间变换,我在寒暑交替中穿梭。时间是最经不住花的。板着指头算来,距离我上大学已经13年了!13年,我从一个青涩小伙变成职场的追梦人。13年中,中南大、武汉成为我永远的记忆!

秋来雨后初相识

  2005年的秋天,我与父亲一起,千里迢迢踏上去武汉的列车,开启了我的大学之路。9月4号初到武汉,灯光闪烁,扑朔迷离,雨后的武汉空气特别清新,还夹杂着土星子和树叶子味。我和父亲在武昌火车站找了个旅馆住了一晚上。5号是报到的第一天,我们便搭上538路迎新公交专车,在大雨中来到了我梦想的大学——2277con太阳能集团。
  带着新奇和高兴,我和父亲逛了一圈又一圈,我情不自禁地感叹,我上的大学真漂亮呀!清一色的现代化建筑,靓丽的名字,婀娜多姿的垂柳,宁静的晓南湖,中南大风景如画!
  晚上,有师兄来给我们做指导,告诉我们大学的生活是什么样的。04级的覃辉师兄语重心长地跟我和室友谈了好久,谈得很多。他给我们说要规划好学习和生活,搞好学习,报几个社团,锻炼自己,要让自己成长起来。还介绍了校报,学通社,也就是从他嘴里,我得知大学生活应该是什么样的,校报是干啥的,上面的内容是谁写的,学通社是什么样的社团。
  军训结束后,我就报名参加了学通社,经过笔试、面试,层层筛选,我终于如愿以偿,成为校报学通社的一员,当上了学生记者。从此与校报,与学通社结下了不解之缘。

首发稿忘记了署名

  大一上学期,我潜心研究校报,从语言到行文、到风格、到内容,也尝试着一篇一篇的投稿,但都杳无音信。不过,我始终没有气馁,几乎每期都会深度研读,还大量阅读《人民日报》《南方周末》《半月谈》上的文章,提高自己的文字水平,同时利用机会向老记者们请教学习,不断琢磨思考,锻炼自己的新闻敏感性和捕捉信息的能力。
  功夫不负有心人,大一下学期终于有所收获。在和室友一起发了一篇仅仅是很小的“豆腐块”新闻之后,在第四版文学副刊上我还发了一篇诗歌。清明期间,航天英雄杨利伟来学校演讲,我写了一首诗歌。当时写好后,感觉还不错,应该能发。等发了出来,我才看到忘记署名了,自己又兴奋又有点小小的遗憾!老师们都是挺好的,虽然我忘记署名,后来领稿费的时候,我作了说明,还是领到了20块钱的稿费!

穿梭在中南大的眼

  曾经有师兄告诉我,新闻不只是拉在路上的横幅,有深度的新闻是用眼看、用心写的。刚开始我不太明白,随着在学通社呆的时间越久,我慢慢体会到这句话的含义。确实,新闻不仅仅是拉出来的横幅,那也许只是一个豆腐块的小消息,没有深度,而有深度、有温度的新闻是用眼观察用心写的。
  在学通社三年,我终于明白这句话的含义,同时也一直践行着这句话。把大量的时间花在琢磨上,写了有深度的评论,为了大学之道,为了止于至善!
  三年时光,寒来暑往,我用一只敏锐的、近乎挑剔的、质疑的眼来留心观察着身边发生的人、事,写了许多的新闻稿、评论、诗歌、散文。这些镌刻在校报上的文字是我的“眼”,是我的心血,是我大学最得意之笔、也是最靓丽的风采。
  后来,我又读了研究生。前前后后,一共七年。从奔二的年龄,跨越到奔三的年龄。七年时光,在人生中不算长,但却是我人生最灿烂、最美的时光,是我由成长到成熟,由学生变成社会人的七年,是我放飞思想,积淀知识,是我修业储能的七年。毕业后,我也会经常一个人偷偷回到母校,看看大南湖,逛逛西苑,买点小吃,环绕晓南湖,去文泰楼自习......
  中南大——一个曾经承载着我梦想的殿堂;校报是一个让我“精骛八极,心游成仞”的地方。“昔我往矣,杨柳依依”;今我虽去,杨柳依旧垂拂。但我来过,我读过,我留下过记忆,我留下过青春,留下过诗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