师说经管(第六期)之经管新知‖真的假不了,假的真不了:揭开假洋品牌的神秘面纱

发布者:朱汉彬发布时间:2020-11-05浏览次数:644

  1.本文研究背景
  “羊头”遮盖下的“狗肉”何其多?国货为何热衷披“洋装”?揭穿我们身边的假洋鬼子等报道层出不穷。尽管新闻舆论讨伐之声从未断绝,但假洋品牌这种诟病和积习在市场上却屡禁不止。2019年6月这一现象又被重提,而且是由国家六部委联合发文,整治“大、洋、怪、重”等不规范的地名,其中就提到假洋品牌命名的问题。由此可见,从学术上,对假洋品牌的概念界定,以及其存在影响因素的研究,非常重要且迫在眉睫。
  2.研究的学术问题是什么,有什么意义
  以往学者对外国品牌化(Foreign Branding)、本土品牌化(Local Branding)、以及仿洋品牌等概念做了界定及示例,而假洋品牌与其有何本质上的区别呢?从宏观层面该如何对假洋品牌的存在做全面系统深入的分析呢?最终影响假洋品牌存在的因素都有哪些?对这些问题的回答,将不仅会对品牌来源国相关理论做有益补充,还将为假洋品牌的治理和国家品牌战略发展提供重要参考。
  3.主要内容(数据说明、研究方法、主要研究思路等)
  围绕假洋品牌概念界定及其存在的影响因素这一核心问题,我们采用扎根理论的方法展开了探究。研究选取了5家知名门户和社交网站进行数据挖掘,随机选取有效帖子的2/3构建模型,在经过开放式编码、主轴编码和选择编码后,结合内部任务环境和外部制度环境,归纳出假洋品牌的存在受经济绩效、制度绩效、道德形象和文化认知四个维度的影响,并用剩余有效帖子的1/3进行理论饱和度的检验。
  4.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
  从“德(道德形象)”来看,人们常说:厚德才能载物。没有德如何载物呢?假如市场上每一位商人和消费者,都能按照修身、正心和诚意来要求自己。试问假洋品牌还会出现吗?
  从“知(文化认知)”来看,古人有云:欲诚其意者,先致其知。知什么呢?一个好的品牌其根本是在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同时,应该具有内在优异的产品和服务质量。
  从“法(制度绩效)”来看。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推动下,可以针对中国市场的法治探索创新的手段和方式,将法治的重心逐渐下移,尊重客观实践的多样性和复杂性,对假洋品牌予以惩罚和禁止。
  从“才(经济绩效)”来看。一味地模仿外在的“形”,即便是品牌内在的里子和外在的形象都好,但仅仅只是照搬或模仿西方发达国家品牌的做法,最后只能成为异己,而非自己。因此,中国企业要坚持走自己的路,做自己。
  5.边际贡献与未来拓展
  以往对品牌来源国的研究多侧重于“术(趋利避害的策略)”的层面,而本文则从“道(来龙去脉的根本)”的视角对假洋品牌概念及其存在影响因素做了深入系统的分析。首次提出假洋品牌的学术概念,为假洋品牌学术研究拉开序幕,并对制度绩效和经济绩效两个维度的构成要素方面,做了进一步的细化、深化和拓展;在道德形象和文化认知构成维度中,发现了媒体规范、民族自信、感/理性心理等新的要素。找到这些也就是找到了中国市场的国情,这种独特的营销实践现象背后对应的独特的理论解释,就是本研究与以往的不同,也是本文的理论贡献。未来学者可以在本文探索性研究的基础上,对模型进行量化检验,更进一步发展假洋品牌相关理论。

成果来源:王新刚、龚宇、聂燕,假洋品牌概念界定及其存在影响因素扎根研究,南开管理评论,2019年第6期(封面论文)

作者简介:
  王新刚,2277con太阳能集团营销管理系副教授,文澜青年学者(2016)。主持国家自科项目2项(通讯评审专家),教育人文社科项目1项,获教育部首届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奖。在管理世界、南开管理评论等期刊发表论文近30篇。


往期回顾:
师说经管(第五期)‖谦逊领导力
师说经管(第四期)‖习近平相对贫困治理思想及其在浙江的实践
师说经管(第三期)‖进口产品转换会改善企业的要素禀赋结构吗?